观众朋友们大家好:
欢迎参观陈独秀旧居陈列馆。陈独秀旧居陈列馆位于江津近郊的鹤山坪,距离城区15公里,占地面积26亩。
这里原是清朝光绪年间特科贡士、江津人杨鲁丞的家宅,俗称“杨家大院”。大家请看,院落的四周用条石垒成了一人多高的围墙,所以当地人也形象地称它为“石墙院”。
1939年5月,石墙院迎来了两位特殊的房客,他们是一对“老夫少妻”,杨家人尊敬地称他们为“陈先生”“陈太太”。而这位被称作“陈先生”的老人,就是“新文化运动旗手”、“五四运动总司令”、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。
在这里,陈独秀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三年时光,于1942年5月27日病逝,享年63岁。
那么,原籍安徽的陈独秀,是如何与江津结缘的呢?让我们一同走进展厅,寻找问题的答案。
1937年,抗战全面爆发。关押在南京监狱的陈独秀被国民党当局假释出狱。此后,由于战局变化,他一路辗转,从南京到武汉、再到重庆,于1938年8月来到了我们江津。
陈独秀选择江津,并非偶然。
我们江津历史悠久,人文厚重,是抗战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“津沙文化区”的所在地;
其次,抗战时期,江津是安徽人内迁的主要聚居地,有“小安徽”之称,陈独秀的很多同乡以及老友也来到了这里避难。
陈独秀正是在好友邓仲纯的盛情邀请之下来到江津,后来,他又应杨家后人之邀,来到石墙院帮助整理杨鲁丞的遗著。
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三间房屋,就是杨家当年免费提供给陈独秀夫妇居住和使用的。至此,颠沛半生的陈独秀终于有了较为安定的住处。
晚年陈独秀贫病交加、艰难度日。从国民党大小官员,到江津名流士绅、以及他的学生、好友,纷纷前来资助他的生活。
然而,对于外界的帮助,陈独秀并非全盘接受。他有自己的三个原则:
第一、素无知交者,不愿无缘受赠。
第二、无功不受禄。对于朋友的资助,他总会回赠自己的文章或书法作为答谢。
第三、凡是国民党政要或共产党叛徒的资助,他坚决不接受;对于国民党当局的利诱和政治拉拢,他更是断然拒绝。
大家请看:
有一年冬天,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。陈独秀便让妻子潘兰珍把自的皮袍拿去典当,贴补家用。
可是,这是陈独秀唯一的皮袍,把它当了,怎么过冬呢?
于是,潘兰珍小心翼翼地给陈独秀商量:我看,袍子还是先留下吧。蒋先生那边给您拨了一笔款子,三番五次让我们去领。要不,我们就领一点儿过冬,等开了春,我砸锅卖铁再给他还上,行吗?
陈独秀生气地说:你糊涂啊!你把袍子拿去当了,等今以后有了钱,完完整整赎得回来;可是你把我做人的气节拿去当了,有再多钱,都赎不回来了呀!
陈独秀在石墙院居住期间,曾亲笔写下这样一副对联:“行无愧怍心常坦 身处艰难气若虹”,心怀坦荡、气贯长虹,不但是他一生气节和风骨的真实写照,更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。
好了,关于陈独秀在江津的晚年生活,我们就先聊到这里,想知道更多关于陈独秀的故事,就请您到江津陈独秀旧居陈列馆,一探究竟吧!